文 / 偶陣雨
其實是很容易讀完的小說,不到兩百頁的內容,每一頁都有模特兒的照片,我在從台南回嘉義的火車上看完的,身旁放假的阿兵哥一直偷瞄,其實比較像是寫真書,再看看出版社將這本書放在「愛情邊緣」系列裡的第一本作品,猜想大概是以社會邊緣族群做為主角的愛情小說系列吧。
翻沒幾頁,我就想起多年前台灣某部偶像劇,當時其題材特殊之處在於涉及黑幫,但重點在於其原著小說《小雛菊》,到底是不是原著小說我也沒求證過,只是當時網路上一度轉載,我也就隨手點進去看完了。短短沒幾個字的故事,倒是把主角間灰暗而悲絕的愛情描寫得相當深刻。《小雛菊》的主題就是黑幫,而《糖果妹》並非以黑幫作為主體,但通篇故事背後的陰影依然來自於黑幫。於是故事的大綱依舊可以簡化成墮落的女主角被單純的男主角拯救,歷盡滄桑後終於在作者的恩澤下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問題不在於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在於故事沒有告訴我們太多主角的事,只是簡單用安非他命為女主角做了墮落的背景設定,至於怎麼開始用藥,怎麼成癮,有沒有曾經想要戒又戒不掉,怎麼在這個遠離社會大眾認知的環境中生存,隻字未提,彷彿糖果妹的就是為藥隨人上。是啊,看在某些人的眼中或許是這樣,但如果作者是這樣的眼光,這本小說書寫的本質何在,如果不是這樣的眼光,為什麼女主角被敘述得如此扁平乾枯,可以輕易用一句「有著悲慘身世的美女染上毒癮為了藥跟人上床」草率帶過。而男主角更糟糕,只是因為書名本來就沒把他當主角所以沒興趣太苛求表現。
既然講安毒,不可能不提到《安非他命》這部電影。我不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在於他多半被歸類到同志片中,但其實他很不同志,倒是片中對於卡夫卡的毒癮描繪得夠寫實,雖然沒有盡善盡美,但是在那樣的時間與劇情中,我覺得夠了。相對的,在這本叫做《糖果妹》的小說裡,我覺得不夠,至少我無法接受這麼舉足輕重的設定只被用來當作悲情的墊腳石,換句話說,書裡更像是為了要悲慘(男主角被毒打後目睹女主角被強暴)而需要黑幫,為了要黑幫而讓女主角吸毒,為了讓吸毒與性並存於是女主角必須是糖果妹。我覺得這在人物跟劇情設定上太本末倒置了。
回過頭來討論作者在書裡使用的語句。我最不喜歡的部分大概是很多行話都刻意用引號強調出來,太氾濫,於是讀起來像是刻意模仿年輕世代用語的長輩所營造出來的反向過時氣氛。這些人在講這些話的時候,不會強調,或許也未必會刻意用代號,不管是叫煙、冰、安、糖,我相信當局者甚至只會簡單用「東西」來代替,書裡太多明顯的斧鑿刀痕讓人看得很不舒服。
總體而言,我很好奇這樣的小說將讀者群定位在什麼地方,是男性還是女性,是認識那個世界的還是不認識的,有用藥經驗的還是沒有的,是成熟世故還是青澀懵懂的。或許我對口條語氣的要求本來就很嚴苛,或許我不吸毒但是我稍微知道那個環境裡的生態,或許我對小說的密度要求普遍過高,所以我認為這本小說的魅力或許在於其圖片上而非文字的意淫本質。
偶陣雨 - 黑色的遺跡
部落格:http://teasheep.pixnet.net/blog
文章連結:http://teasheep.pixnet.net/blog/post/30073989